面向存量巨大的建筑与基础设施高效运维及街道社区精细化运维等城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需求,《规划》指出,要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基础,开展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的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系统协同管控能力、保障设施供给安全,提升城市运维效率。
四是在强化重大项目合作上凝聚合力。经过3年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超额完成各项任务目标。

积极交流国资国企改革成功经验,加强相互赋能合作,加快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共同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协同攻关,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动原有重大项目落实落地,积极布局谋划新的合作项目,加强企业在更多领域合作,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贯彻落实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精神要求,加快重大项目推进,释放有效投资需求,为稳住经济基本盘作出应有贡献。(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标签: 上海市国资委 长三角一体化 .content_biaoqian ,.content_biaoqian a ,.content_biaoqian a span{color:#fff !important;font-size:14px;}。
一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凝聚合力。(资料图)12月2日,2022年长三角地区国资国企联席会议以视频形式在沪苏浙皖四地召开。当前我国原材料工业正在由二次能源利用阶段走向新旧能源混用阶段。
占比最大的为海南,提出力争提高至54%左右的目标。国家层面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利用绿色信贷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纺织、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行业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项目。2025年之前要完成8亿吨钢铁产能改造工程,还有约4亿吨待实施,按平均吨钢投资360元计,需要新增投资不少于1500亿元。本着先立后破的原则,应当先要加快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发展,再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也有一些地方认为碳达峰前要先‘碳冲锋,可以在2030年前抓紧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达峰后再考虑碳中和。工业领域减碳是各地规划重点在各地陆续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的同时,地方层面的1+N政策体系开始成型,更多重点领域的相关文件也在出台。

同时,应当通过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加大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在其他关键指标中,各地则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此外,目前各地虽然提出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重点任务,力争通过推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等方式,实现化石能源消费总量逐步下降,但很少设置具体目标,一定程度上响应了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要求。今年下半年开始,多个省份陆续出台各自碳达峰实施方案,尤其是在近期呈加速落地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布相关实施方案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湖南、宁夏、江西、海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在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方面,传统工业领域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近日发文指出,当地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期,受限于发展基础、产业布局、上下游产业配套企业等各方面因素,导致目前甘肃绿色产业链存在体量小、核心竞争力不足、配套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省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和提升。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式关停。
据了解,工信部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把绿色制造体系打造成为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并形成了完整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企业等建设标准,已成为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多地碳达峰实施方案均将工业领域作为减碳重点,尤其是冶金、建材、化工等细分领域。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碳排放精准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料图片)各地能源转型目标有差异今年下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13个省份已陆续公布了碳达峰实施方案。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累计建设了2783家绿色工厂、224家绿色工业园区、29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认定了3159种绿色设计产品。中电联发布的《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1》显示,中国电气化发展总体处于中期中级阶段,我国工业用电占工业终端用能比重与整体电气化率基本一致,约为26.2%,但是黑色、建材、化工、有色四个工业领域重点碳排放行业平均电气化率为17.8%,仅有色行业电气化率高于全国水平,化工、建材、黑色金属电气化率分别为15.9%、16.7%、11.2%。目前,已印发的《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争取到2030年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00户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0个以上,绿色工业园区30个左右同时,培育一批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骨干企业。加强城镇发展低碳转型系统研究方面,《规划》明确,积极开展城镇低碳发展表征评价方法与监测系统、城市低碳能源系统、光储直柔新型配电系统、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减排与提质增效、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零碳建筑、绿色消纳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推进零碳零排放城市示范。并在雄安新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高品质绿色健康建筑和低碳宜居示范城市。
同时,研发地下空间开发建造技术与设备,包括地下大空间开发装备、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技术与装备、受限空间增容开发技术与装备、地下空间开发可持续发展技术、智能化地下空间开发及工程建造技术。(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标签: 雄安新区 .content_biaoqian ,.content_biaoqian a ,.content_biaoqian a span{color:#fff !important;font-size:14px;}。
(资料图片)《规划》强调,充分运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着力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研究既有建筑、社区一体化绿色改造、健康改造、适老改造、消防安全改造、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等宜居改造与性能提升技术与装备。
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规划》指出,加强城市发展规律与城市体系布局研究,提升规划调控能力,支撑服务国家城市与城市群战略性布局。
此外,《规划》还指出,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持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及行业组织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科技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华设立相关领域研发机构。浙商证券研报指出,十四五期间城市更新有望带动投资额超15万亿,其中老旧小区改造的全国市场规模有望超3.5万亿。《规划》提出,研究既有工业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城区人文保护、改造与功能提升技术。
面向存量巨大的建筑与基础设施高效运维及街道社区精细化运维等城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需求,《规划》指出,要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基础,开展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的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系统协同管控能力、保障设施供给安全,提升城市运维效率。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
《规划》指出,要培育一批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骨干企业。《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更趋完善。
十四五规划纲要曾提出,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12月6日,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下称《规划》)。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并在雄安新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高品质绿色健康建筑和低碳宜居示范城市。同时,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社会资金参与的创新投入机制,推动建筑业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面向城市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发展的阶段,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支撑完整社区、城镇老旧街区(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既有建筑和工业园区再利用、地下空间高效利用等新时期城市更新工作。
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对新型城镇化相关产业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社会资金参与的创新投入机制,推动建筑业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城市更新、建筑低碳节能、韧性城市和全龄友好城市建设、智能建造软硬件平台、文旅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
并在雄安新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高品质绿色健康建筑和低碳宜居示范城市。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
研究既有建筑、社区一体化绿色改造、健康改造、适老改造、消防安全改造、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等宜居改造与性能提升技术与装备。《规划》指出,要培育一批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骨干企业。 |